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機關介紹 > 認識南屯 > 歷史沿革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歷史沿革


南屯區位於臺灣臺中市西南方,原屬農業區,為現台中市轄區中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
1990年代後期新興發展的中心商業區-七期重劃區亦包含此區一部分。而中央機關的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亦設於此區黎明新村內(前身為台灣省政府黎明辦公區),另有臺中市工業區及臺中市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與法務部矯正署所轄臺中監獄、臺中女子監獄、臺中看守所及臺中戒治所設置於此區大肚台地上。

 

開發歷史
南屯舊稱犁頭店,是臺中市最早開發的地區,早期為巴布薩族 ( Babuza )平埔族人貓霧束社聚落,其聚落舊址位於今南屯區西南方的春安里(即嶺東科大左側的台貿五村)。鄭氏時期曾屯田於南屯,但東寧王國亡後即荒廢。
清康熙 49年(西元1710年)北路營參將張國至彰化討伐大肚山番亂,看上南屯一帶的肥沃平野,遂以代繳賦稅為條件,向居民取得土地開墾權,招徠部將劉源沂、黃鵬爵等人來此招佃拓墾,開墾包括南屯街區一帶的荒野,是今南屯街區墾闢的開始,其後並由台灣總兵藍廷珍續墾,南屯街區逐漸繁榮。為因應墾殖所需,打鐵店鋪、商店、販仔間林立,有許多製造農具的打鐵店,其中又以犁頭最為出名,於是有了「犁頭店」舊地名的稱呼。與大里杙(今大里)、四張犁(今北屯),合稱臺中三大聚落,同屬臺中盆地上開發得最早的區域。
犁頭店街是連接彰化縣城(半線街)至葫蘆墩街(今豐原區)的中途站,使該地區漸成為南屯一帶的中心,清雍正年間此地已相當繁盛,雍正 1 0 年(西元1732年)在犁頭店街設立貓霧捒巡檢署〈等同現今警察局〉;雍正11年設貓霧梀汛(設弁帶兵之處),至此犁頭店成為政治、經濟、軍事、宗教的中心。乾隆51年(西元1786年)林爽文發動武力抗清時,此地遭受兵燹焚毀。乾隆53年(西元1788年)重建市街,但已不及大墩街(今台中市中區)繁榮,犁頭店街因而邁入式微。

地名沿革
清領時期,為因應墾殖所需,打鐵店鋪、商店、販仔間林立,有許多製造農具的打鐵店,其中又以犁頭最為出名,於是有了「犁頭店」舊地名的稱呼;台灣日治時期1920年行政區劃改制,改為南屯庄,轄屬台中州大屯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國34年(西元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日本台灣總督府所轄之區域,將此區改為台中縣南屯鄉,民國36年(西元1947年)併入台中市改為南屯區迄今。

 

聚落舊地名
隨著犁頭店街的發展,以大肚臺地及筏仔溪為範疇,漢人的入墾發展出筏仔溪東西兩岸之農村聚落文化,其聚落沿革如下:

1.犁頭店:
為現在的南屯里,於清領時期雍正、乾隆年間,因拓荒風氣鼎盛,移民湧集,農具製造與販售應運而生,打製犁頭等農具的店舖聚集,形成農民生產用具的交易中心,故稱作「犁頭店」。

2.番社腳:
為現在的春社、春安二里,以前曾是平埔族的聚落,因此得名。

3.同安厝:
為現在春社里之一部分。因為初期開墾的人是來自福建泉州府同安縣,所以聚落取名為同安厝。

4.知高庄:
為現在寶山里與文山里一部分,是以前由海線進入台中必經之地,又稱「豬哥庄」。地名之由來,相傳清雍正年間,曾有以牽雄
豬為業者居住,故以名;也有一說「知高」為一山坑,往昔有野豬常來山坑飲泉水而得名。

5.山仔腳:
現在的文山里南邊一部份,因位於大肚台地山麓地帶而得名。

6三塊厝:
現在的三厝里、三和里、三義里與黎明里,因初期開墾者興建了三棟房屋而得名。

7.田心仔庄:
現在的田心里、向心里、同心里、文心里、大同里、大興里、大誠里,因初期建莊於田園中心,故以名。聚落分布於向上路,南屯路的兩側,尚包括牛墟(昔日為販賣牛隻市場)、尾厝、江厝等聚落。

8.永定厝:
現在的永定里,此一帶昔日為閩西汀州府永定縣移民來此開墾建村,村民為追念故鄉之意。

9.溝子墘:
現在的溝墘里、惠中里與大業里,因為昔日境內有一條大溝,上游叫做溝仔墘溝,下游為南屯溪(犁頭溪),而田地就位在大溝的兩岸,故名「溝仔墘」。

10.新庄仔:
現在的新生里,傳說是新建的村莊,故稱為新莊仔,也稱「劉厝莊」或叫「針角仔」,此一說法是因聚落建於二條圳道尖
角處而得名,另居民多以劉姓為主,故舊稱「劉厝」。

11.麻糍埔:
現在的豐樂里,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這個地方是來往於彰化縣城、犁頭店、葫蘆墩(豐原)的必經之地,曾經有人在此販售麻糬,因此得名。另一種說法是:初墾時期,在現今文心南五路與永春東二路交叉口一帶,昔日是一個「大魚池埔」,潭邊的稻田因為過於潮濕,無法用牛犁田,而農夫下田耕作時 ,雙腳踩踏的田土直陷到膝蓋,所以墾殖的庄民,將泥土像麻糬一樣軟Q的大魚池埔地帶,叫做「麻糍埔」。

12.水碓:
現在的鎮平里之一部分。昔日居民就有借用水力發展農務,當時引用旱溪支流後壁溪北岸間設置一具「水碓」(舂米的石臼工具),因此得名。

13.鎮平:
現在鎮平里,為清領時期廣東嘉應州鎮平縣移民入墾建村之地,故得名。

14.下楓樹腳:
現在的楓樹里,地名起源是當時旳墾拓民眾建村於楓樹附近,又同時因大雅鄉亦有上楓村名,為與之區別,故稱為下楓樹腳。

15.下牛埔仔:
現在的中和里,地名由來為此一地帶尚未開墾前是一大塊荒草叢生之地,故附近放牛者常在此放牛,因此得名。

發展概況
南屯區早期土地大多屬於農業區,以萬和宮、南屯國小、南屯老街、南屯市場為中心的南屯商圈,是台中市、同時也是南屯區發展最早的聚落。位於南屯區南端的楓樹社區則屬於開發較早的半農業型態的社區。到了1970年代,為了安置台灣省政府員工及眷屬,在三厝地區開闢了黎明新村。近年隨著都市發展西移,規劃不少重劃區,例如五期重劃區,以及七期重劃區、八期重劃區等,其中文心路以東的五期重劃區開發較早,其餘則多為1990年代以後始開發。由於近年來重劃區開發迅速,街廓較為整齊,配合文心森林公園、豐樂公園等大型綠地公園的興建,以及大墩國中、惠文國小及惠文中學等學校的建立,公共設施亦趨於完善,吸引大量的外來人口移入。2005年隨著政府對於筏子溪與環中路東側的後期發展區解禁開發,透過自辦市地重劃進行整體開發下,原本屬於農業區的後期發展區將逐漸成為住宅區和商業區為主。
南屯區中山高速公路以西地區,早期多數為農業區。1960年代,政府在今春安里的大肚山腳東側地區設立台貿五村、干城六村、馬祖二村等眷村。除此之外,許多大型公共設施與機關均在此設立,例如臺中市文山垃圾焚化廠、台中工業區、臺中監獄、少年觀護所等。近年則開闢有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
2001年增設中山高速公路南屯交流道、2002年啟用台74線中彰快速道路快官至中清路段、環中路等新闢工程,也促進了的南屯區的發展。

 

 

  • 市府分類: 區里行政
  • 最後異動日期: 2024-04-11
  • 發布日期: 2015-10-23
  • 發布單位: 臺中市南屯區公所
  • 點閱次數: 28628